真武從神體系-十二帥行神

雷神,也稱雷公、雷師,即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司雷之神。最早的雷神呈獸形,《山海經·海內東經》說:“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後不斷人格化,被塑造成半人半獸形。道經稱雷霆可以為天“代言”,執行刑罰擊殺罪人,所謂“主天之災福,持物之權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殺”。人們虔誠地加以奉祀,正是因雷神能鑒別善惡,區分良莠,代天主持正義,擊殺有罪之人。真武行巡時,“驅之有雷公電母,禦之有風伯雨師”。武當山主要供奉雷神,不僅有雷岩、雷洞、雷堂、雷壇等建築祀雷神,而且還供祀雷神。南岩宮雷神洞的雷神像,一為坐像,猴臉尖嘴,額具三目,背插兩翅,著袍系帶;一為站像,猴臉尖嘴,額具三目,肩張兩翅,著袍襯鎧,人手鷹足,左手執楔,右手擇錘,作欲擊狀。

雷部神帥,或稱雷部天君等。武當山除供奉雷神,還供奉雷部諸神。雷部神帥指由玄天上帝率領指揮的執掌五雷、揚善懲惡的部將行神之統稱。宋代已有雷部的稱謂,廟觀中已供奉雷部神像。由於南方道士多習“雷法”,故雷部諸神在民間的影響日益擴大,到明代正式形成比較固定的雷部眾神體系。《封神演義》中就有“雷部二十四員催雲助雨護法天君”的名號,其中以鄧、辛、張、陶、龐、劉、苟、華八位天君最著名。《北遊記》中又有雷部統三十六元帥之說。雷部的總管、雷部的主宰之神是“九天應元雷神普化天尊”,為眾生之父,萬靈之師,掌握生殺大權,專門懲處惡人。但在武當山,雷部諸神是玄天上帝的部將行神,聽從玄天上帝的調遣。實際上,早在宋代的有關道經中,真武部將已有“五雷神兵”等雷部神將。宋代洪邁《夷堅志補》卷十二載:均州武當山王道士,行五雷法能敕呼雷部神將。明正統九年(1444年)所編道經《天皇至道太靖玉冊》卷五稱:“玄帝殿兩旁當塑雷部諸神”。可見,明以前真武大帝已被當作整個雷部的統帥,即“雷祖”。明代皇室奉安于武當山各宮觀的銅鑄鎏金神像中,常有雷部神帥像。如成化九年(1473年)明憲宗命太監陳喜等管送“真武聖像二堂於太和、王虛二宮安奉”,安奉于太和宮金殿的一堂聖像中有“神帥十尊”,其中包括鄧、辛、張、陶、苟、畢六天君和馬、趙、溫、關四元帥。因馬、趙、溫、關四大元帥,是武當道教在作道場祈禳時請來“驅魔降妖”的神將,同為雷部神帥。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命太監扶安等奉安于南岩宮正殿的一堂聖像中,有神帥十二尊:“鄧天君一尊、辛天君一尊、張天君一尊、陶天君一尊、龐天君一尊、劉天君一尊、苟天君一尊、畢天君一尊、馬元帥一尊、趙元帥一尊、溫元帥一尊、關元帥一尊”。此後所送神帥像都是十二尊,合稱為“真武十二帥行神”。此外明代皇帝還曾欽降殷元帥、孟元帥等神像到武當宮觀供奉。以下對雷部神帥之主要神將予以分述。

1、鄧天君:也叫鄧忠、鄧成、鄧化、鄧伯溫(文)等。雷部天君常以他為首。宋代《夷堅志補》卷二三稱其為“天元召考鄧將軍”。元人劉道明的《武當福地總真集》卷下引《雷書》說:“中天欻火律令大神雷霆主帥天君,即黃帝相風後,將軍破蚩尤,封河南將軍,因以所封鄧為姓,後隱武當疊字峰,有神跡尚存”。明人任自垣《大嶽太和山志》雲:“疊字峰,在五龍頂南……傳雲雷帥欻火律令鄧天君煉真之處,風雷多從此起”。

2、辛天君:《封神演義》稱辛環,《北遊記》稱辛江,《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稱辛興,並述其生平:雍民辛姓名興者,一日往雷山采薪,得成雞形者五,歸進其母,母欲烹其一。雞作人言日:“予雷耳,不可啖也,乞宥一剮之恩”。嫗弗允,則雷霹靂而起。母破膽昏跪焉。帥賣薪攜禮以入,抱母屍,知為雷擊,遂將雞柵內的四隻雷雞一起槌碎。因雷為柵上內衣所掩,竟不能震。雷神感其至孝,奉十二火丹啖之,帥遂易形,妖其頭、喙其嘴、翼其兩肩、左尖右槌,腳踏五鼓,升化母屍而去。但該書又說辛興後被天帝封為雷門苟元帥,奉命行天,剪滅邪惡鬼魔,將辛、苟視為一神,不確。《鑄鼎余聞》引清代顧祿《清嘉錄》曰:“六月二十五日,為辛天君誕辰,謂天君為雷部中主簿神,凡奉雷齋者,至日皆茹素以祈神佑。又月之辛日及初六日,俗呼‘三辛一板,六不禦葷’,謂之辛齋”。該書又引明姚宗儀《常熟私志》,稱之為“銀牙耀目辛天君”。武當山隱仙岩有敕建磚殿三座,供奉玄帝及鄧、辛天君等。

3、張天君:《封神演義》稱張節,《北遊記》稱張安,並雲玉帝封鄧、辛、張三天君為雷門元帥,主雷。《武當神仙大觀》講,當他歸順玄天上帝后,“手執瘟槌,隨師行法救民”。

4、陶天君:《封神演義》稱其名為陶榮。

5、龐天君:《封神演義》稱其名為龐洪,《北遊記》、《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皆稱龐喬。他生於漢獻初癸醜年,與父龐定在漢江渡口以擺渡為業,平等待客,拾金不昧。觀音化少婦夜渡試其志,不惑。後又救父于波濤之中。玉帝敕封他為混氣元帥,作為玄天上帝的部將,是手執金刀,把守天門,以降伏陰魔,除滅陽惡,秋毫不爽的形象。

6、劉天君:《封神演義》稱劉甫,《北遊記》稱劉俊,《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稱劉後,並說他是東晉人,生於岷江漁渡中,因家貧,送于羅真人為侍讀,因精于五雷掌訣,招風捉雨,隨即回應,濟民助國。環堵之民修祠禱之。後東京大旱,皇帝祈禱有應,敕為“立化慈濟真君”。玉帝亦以其敕者敕之,以掌玉府事。故人稱“玉府劉天君”。形象為手執飛鞭,腳踏風火輪,隨玄天上帝降妖伏魔。

7、苟天君:《清微神烈秘法》卷上雲:清微主帥上清神烈陽雷神苟留吉。元代武當清微派道士求雨作法時,要“上請神烈陰陽苟、畢二神君,火速會合,日分巡施,雷神歲分,行雨主者,及本境山川潭洞龍君社令等神,定於今月某日某時,下降某處,搜龍卷水,駕風鞭霆,大霈三日之甘霖,普救四郊之品物”。該書在描述苟天君形象時說:“其相金冠黑面,三目赤發,金甲朱衣、朱履,手執金錘鑽”。《封神演義》稱名為苟章。《鼎鑄余聞》引明姚宗儀《常熟私志》稱其為“左伐魔使苟元帥”。

8、畢天君:《清微神烈秘法》稱“清微主帥上清神烈陰雷神君畢宗遠,皂衣金甲,跣足,手執鐵簡”。《封神演義》稱畢環。《鼎鑄余聞》引明姚宗儀《常熟私志》有“右伐魔使畢元帥”。《北遊記》和《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稱田華,並述其生平職司雲:“東鄉間姓田名華者,乃正東二七神也。雷藏地中,寄胎於田間,千年石乳鐘氣而生。誕時白晝憑空霹靂,火光照天,風雨驟至,帥膝坐,大蛇圍其外,群蜂哺英以喘。至長,遂因田為田,指華為華,修煉於漉瀘岩下”。後他曾以木火之精助女禍補天;又曾煉五色火雹風雷陣助軒轅擊蚩尤。因又隱于華胥之境,故名華。其至有唐氏時,奉帝旨,駕雷車,擁電旆,雨暘以時。“流及漢東,妖魔縱橫,姦淫百出,玉帝封以雷門畢元帥之職,敕掌十二雷霆,輔玄天上帝誅瘟役鬼,上管天地潦涸,下糾群魅出沒,中擊不仁不義之輩”。

9、馬元帥:靈官馬元帥、三眼靈光、華光天王、馬天君、馬神、馬王爺等。古時人們對馬神有四時祭拜的規定,武當山玉虛岩東天門內,原有馬神廟,專奉馬神像。馬元帥的傳說很多,據《靈官經》載:馬靈官名勝,為南斗第六星所化身,故以原星之號為名。以劈破乾卦,自巽度乾而生火,乃承馬字為姓。生來三頭九目,手執玉戟金磚,背飛丹符之馬,身跨火犀。居世二百四十年,常驅邪祛疫,濟度世人。後隨護文昌梓潼帝君,至功完行滿,召返天庭,飭守鬥闕,證位鬥口靈官,又稱鬥口魁神,道稱雷聲不能天尊。《鑄鼎余聞》卷一載雷部諸神中有“魁神靈官馬元帥”。《道法會元》卷三六《正一靈官馬元帥大法》稱“都天罡主正一靈官橫天馬元帥勝”,特徵為“青面朱發,白蛇冠三目,金甲、絳袍、綠靴,背火瓢,仗劍,白蛇從後”。《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五介紹,他叫馬靈耀,生有三隻眼,一目豎立額際,神通廣大,曾三次“顯聖”,降五百火鴉,殺東海龍王,為救母親大鬧地獄,並雲“玉帝以其功德齊天地”,就封他為玄天上帝的部將,護法天界。因馬元帥“下民妻財子祿之祝,百叩百應,雖至巫家冤枉祈禱之宗,悉入其部,直奏天門,雷厲風行焉”。武當山紫霄宮大殿內有明代銅鑄鎏金的馬元帥站像,右手持長矛,左手端三角金磚,三目有須。

10、趙元帥:即趙公明。其傳說由來已久。早在晉代幹寶所撰《搜神記》卷四就有“上帝以三將軍趙公明、鐘士季,各督數鬼下取人”,梁代陶弘景《真誥·協昌期》中,亦有“大帝告土,下家中直氣五方諸神趙公明”,說明了魏晉南北朝時,趙公明在道教中已被視為冥神或瘟神等。《道法會元》卷三六稱其為“九天雲路神捷勒馬上將趙元帥公明”。《萬曆續道藏》中有《搜神記》,對其來源、職司、特徵記載較詳:趙公明,終南山人。自秦時避世山中,精修至道。功成,奉玉帝旨召為神霄副帥。其服色特徵:頭戴鐵冠,手持鐵鞭,面色黝黑,亂須怒張,跨坐黑虎。後因守護漢祖天師修煉大丹有功,被玉旨封為正一玄壇元帥,能驅雷役電,呼風喚雨,除瘟翦症,保病禳災。並能使訟冤伸抑者得公平,實賣求財者得如願。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對神禱,無不如意。“故上天聖號為高上神霄玉府大都督、五方之巡察使、九州社令都大提點、直殿大將軍,主領雷霆副元帥、北極侍禦使……上清正一玄壇飛虎金輪勅法趙元帥”。[58]明清以來,他在民間被奉為財神,香火極盛。元代武當山五龍宮“有雷司趙帥堂”。紫霄宮大殿記憶體有其明代禦制銅像,身著甲胄,鐵冠,黑須,右手執鞭,足旁有黑虎。

11、溫元帥:《道法會元》卷三六稱“地祇上將元金昭顯德元帥溫瓊”。《道藏·洞神部》有《地祇上將溫太保傳》述其生平、顯化、封號:溫瓊,字子玉,溫州人。唐安史之亂,隨郭子儀出戰,身為先鋒。醉時酒氣如霧,常作黑霧,驚賊而殺之。子儀知為異人,忌欲殺之。瓊覺而逃,入泰山東嶽廟為祝。後立化殿前,肉身不倒,常顯靈異,受封為翊靈昭武大太保。《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稱他為後漢東歐郡(浙江溫州)人。幼而神明,七歲學步天星,十歲通儒,經傳子史天文等書靡為不通。後科舉不中,鬱抑間,忽見蒼龍墮珠於前,臥拾而含之,流於腹。他突然變幻,面青發赤,蘭身猱猛,握簡,遊衍坐立,熒毅勇猛。泰山府君聞其威猛,召為佑嶽之神,積功累德,受玉帝敕旨,封為“亢金大神”,並賜玉環一隻,瓊花一朵,金牌一面,上有“無拘霄漢”四字。第三十六代天師飛清真人張君始持符召之法,役用嶽神,他得位十太保之列,有溫太保之名。他是岳班之首,能拜金闕、巡五嶽、征伐妖精、治病驅邪,慈惠民物。宋末被封為“正福顯應威烈忠靖王”。武當山紫霄宮大殿內有其明代禦制銅像,青面赤須,呲牙咧嘴,手拄狼牙棒,腰掛“無拘霄漢”金牌。

12、關元帥:又稱關公、關聖帝君。道教奉為降神助威的武聖人。《道法會元》卷三六稱其為“轟雷攝正青靈上街上將關元帥關羽”。關羽,字雲長(?~219年)。蒲州解良(今山西解虞縣人)。原為三國蜀漢劉備的武將,戰功赫赫,後孫吳突然襲取荊州,他被擒殺。宋以後官方民間奉祀者日眾,宋哲宗時封“顯烈王”,宋徽宗時封“義勇武安王”,元封“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明神宗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清康熙帝封“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武當山紫霄大殿內有其明代禦制銅像,戴冠著袍,赤面美髯,手持青龍偃月大刀,為四大元帥之一。此外,元以前武當山有“崇寧真君祠”,明清時期有“關王廟”、“關帝廟”數處,專門供奉關聖帝君。另外,均州龍巢山下有三義廟,奉祀劉備、關羽、張飛。

13、殷元帥:《道法會元》卷三七稱“上清武春猛吏太歲至德尊神殷郊”。《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太歲殷元帥”稱,其父為殷紂王,其母薑氏產肉球,被丟棄城郊。金鼎化身申真人抱歸撫養,取名殷郊。後奉師命,助武王伐紂,牧野之戰率雷震等為前鋒,勇殺商士,戰場顯威,並斧劈妲己。玉帝聞有孝義之恩,又有斬妖之勇,遂召敕封他為司九天游奕使、至德太歲、殺伐威權殷元帥。其職司,《封神演義》稱“執年歲君太歲之神,管當年之休咎”。其服色特徵為青面束發,頂中作紅須冠,朱衣大袖,或頸掛十二骷髏,手執金鐘黃鏃。《敕建大嶽太和山志》載,明成化二十二年,憲宗遣太監陳喜“欽降”道經、聖像,其中有“殷元帥二十軸”。

14、孟元帥:《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北遊記》等書稱他姓孟名山。《大全》載其為獄官時,因囚犯想念父母,臘月二十五放囚犯回家過年,至正月初五囚犯全都返回獄中。後又全部放走有悔改之意的囚犯,其仁義孝慈,萬古不滅。玉帝聞之,敕封為酆都元帥。其特徵為手持黃龍槍,帽上有瓊花一朵。元代羅霆震《武當紀勝集》中有詩《雷司孟帥堂》,說明孟元帥也曾被當作玄帝麾下的雷帥。

↓以下影片所介紹的十二元帥,我也不能確定是否為真武十二元帥,只能先暫時記錄起來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