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從神體系-三十六官將

玄天上帝與三十六官將【摘自玄天上帝全集 – 寸心印經處】

玄天上帝身邊除了水火二將,另有三十六員天將,供其差遣。此三十六將多為後天神聖,或係天神化身,或屬於忠孝義烈或有功德於世之神靈,皆承天命,拜為將帥者。據道書所載,列為天將者凡三十六員,其名為:

01.蔣光
02.鍾英
03.金遊
04.殷郊
05.鄧鬱光
06.辛漢臣
07.張元柏
08.陶元信
09.龐煜
10.劉吉
11.茍雷吉
12.畢崇遠
13.趙公明
14.關羽
15.馬勝
16.溫瓊
17.王善
18.康應
19.朱彥
20.吳明遠
21.李青天
22.梅天順
23.熊光顯
24.高志
25.石遠信
26.孔雷結
27.陳元遠
28.林大華
29.周青遠
30.紀雷剛
31.崔志旭
32.江飛捷
33.賀天祥
34.呂魁
35.方角
36.狄通

受封三十六將之神職尊稱為: 

01.康元帥
02.趙元帥
03.高元帥
04.楊元帥
05.李元帥
06.辛元帥
07.殷元帥
08.岳元帥
09.王元帥
10.鄧元帥
11.五靈官
12.馬龍官
13.張聖者
14.蕭聖者
15.劉聖者
16.連聖者
17.勸仙姑
18.何仙姑
19.李仙姑
20.紀仙姑
21.移山大將
22.倒海大將
23.枷大將
24.鎖大將
25.吞精大將
26.食鬼大將
27.拿大將
28.縛大將
29.必大將
30.靜大將
31.馬伽羅
32.虎伽羅
33.江仙官
34.黃仙官
35.金舍人
36.康舍人

北遊記所提到的三十六將則為:

01.萬法教主神功妙濟許真君
02.洞玄教主辛真君
03.龜蛇封為水火二將
(又名太玄水精黑靈尊神、太玄火精赤靈尊神)
04.新興王田黃封為筍畢二元帥
05.糾察副元帥副應
06.催盧二將軍
07.鄧成辛江張安封為鄧辛張元帥
08.威靈瘟元帥蕭瓊
09.火德元帥謝天榮
10.隆生元帥高員
11.九州豁落元帥王忠
12.地祇元帥楊彪
13.雷部電母朱佩娘
14.角瓊白真君
15.清微教主魏元君
16.都掌金輪如意趙元帥
17.盡忠元帥張健
18.正一靈官馬元帥
19.先鋒元帥李伏龍
20.任無別齊二太保
21.神雷元帥石神
22.離婁師曠聰明二賢
23.酆都元帥孟山
24.九天霹靂大將軍酆都元帥章雷公
25.地司太歲殷高元帥
26.月孛元君朱孚娘
27.果嚴教主清微傳祖元君
28.混元教主路真君
29.顯靈元帥關羽
30.混天元帥龐喬
31.管打不信道朱元帥
32.降妖避邪元帥兩田
33.玉府天君劉俊
34.風輪元帥周廣澤
35.仁聖元帥康廣席
36.王鐵高銅虎丘二元帥

三十六將中男女都有,各有坐騎,造型各異。坐騎名稱如下:

01.金舍人(騎獅)
02.康元帥(騎馬)
03.移山大將(騎翼龍)
04.馬枷羅(騎班馬)
05.劉聖者(騎獅)
06.王孫元帥(騎四不象)
07.辛元帥(騎獅)
08.五龍官(騎馬)
09.倒海大將(騎虎)
10.連聖者(騎豹)
11.高元帥(騎鹿)
12.蕭聖者(騎馬)
13.虎枷羅(騎虎)
14.李元帥(騎麒麟)
15.捉大將(騎豹)
16.何仙姑(騎鶴)
17.紀仙姑(騎鶴)
18.鎖大將(騎麒麟)
19.食鬼大將(騎麒麟)
20.柳大將(騎駱駝)
21.張聖者(騎麒麟)
22.馬龍官(騎馬)
23.必大將(騎龍)
24.溫元帥(騎獅)
25.吞精大將(騎犀牛)
26.拿大將(騎馬)
27.殷元帥(騎象)
28.紀水真人(騎麒麟)
29.唐舍人(騎山豬)
30.岳元帥(騎鹿)
31.鄧元帥(騎鷹)
32.紅化官(騎麒麟)
33.江仙官(騎獅)
34.李仙姑(騎鶴)
35.勸仙姑(騎鶴)
36.趙元帥(騎虎)

檳城天生宮 - 三十六官將

檳城天生宮-左側18神將
檳城天生宮-右側18神將

官將簡介:

1.金舍人

2.康元帥
據說康元帥生長於黃河河濱,非常仁慈,樂善好施,時常救助貧病之人,擴及萬物,甚至曾經從老鷹口中救下小鳥,鳥銜著「長生草」以報答他。民眾都說他「仁聖」(仁慈聖明),苦心修道,登天之後,天帝就封他為「仁聖元帥」,掌管四方土地神。

3.移山大將 托山

4.馬加羅

5.劉聖者
劉武秀,名裔,字武秀,一字其秀,法名志達,唐朝閭山派道士,人稱劉法主。福建南平夏道大洲島人,原籍交趾,為漢朝宗室後裔,曾為將領,以善射箭著稱。民間相傳,曾參雪峰義存,義存為之剃髮為頭陀,賜法諱志達,苦行修道,亦僧亦道,精通法術。因順昌縣有蛟龍、猛虎出現,唐武宗張榜求賢除孽。劉公領詔,大顯神通,降龍伏虎而入七臺山,題詩曰;「採藥仙山深又深,回頭不顧已凡身,尋來洞口空相訪,隔斷凡人與世塵。」因滅妖有功而受封。民眾尊為劉公為「普照真濟大師」。亦被視為五營神將中的西營將軍。

6.王元帥 騎四不象

7. 辛元帥
辛天君辛江,在封神演義中稱辛環,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內稱辛興,每年六月二十五日為辛天君的誕辰,是雷部中主簿神。

8. 五龍宮

9. 倒海大將

10.連聖者
連光陽(864-946),字錦明,又字其亮,幼名宗羌,唐末福建古田鳯西溪水尾龍坪人,祖居餘杭,閭山派道士,人稱連法主,羽化後被尊為神靈。亦被視為五營神將中的北營將軍。
民俗信仰中寺廟神壇的五營兵將,其中的五大將軍,也是三十六官將中五位將軍(張聖者、蕭聖者、劉聖者、連聖者、李哪吒)遵守神諭旨令,各守東西南北營,由中壇元帥李哪吒,統領天兵鎮守神界境域;道教法派的造橋過限,其平安橋四支腳會安四張符,將有兩組人馬,前者是用四聖者(張、蕭、劉、連)代表 六甲 神將,後者用四仙姑(何、紀、勤、李)代表六丁神兵。

11.高元帥:(騎鹿)
高元帥,原名高原,根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所述:「高原受氣於始元太乙之精,托胎於蒼州高春宮家,母梅氏,甲子年十一月田子日子時出生,出生時為一團火,父母以為是精怪,便投於江中,為藥師天尊抱之為徒,貌如冠玉,授仙劑以游世,凡猿劈腦、蛇破胎、鶴完頂、虎哽喉諸奇症,都可治癒。後因其仁心仁術,玉帝封之為九天降生高元帥之職。」

12.蕭聖者
輔天真君,即蕭明,道教閭山派神祇,亦被視為五營神將中的南營將軍。相傳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年),封輔天靈應真君,賜匾「溪源顯跡」,人稱輔天真君蕭法主。
蕭明,字重興。一名法明,一字其明,號德雲,道號朗瑞,知名的宋朝道士,是都天真君張慈觀、弼天真君章朗慶的結義兄弟,福建南平大田人,一說為仙遊人,或說旅閩的巴蜀人。據說,蕭真人三歲喪母,年方十二就與父親為人撐船,兼以樵採為生,後夢太上老君與定光佛傳授法術,因而成為道人,在南平溪源鳳冠岩作為修煉之所,常持一斧,開闢山野。

13.虎枷羅

14.中壇元帥:
中壇太子李哪吒,民間一般稱為太子爺、太子元帥、金環元帥、羅車太子或大羅仙等。

15.捉大將(騎豹)

16.何仙姑
仙姑無史傳,略知其為女醫,常有在血湖救度難產婦女等事蹟。亦為『九天玄女娘娘聖駕』所主導的五營元帥,三十六官將之一。

17.紀仙姑
紀仙姑(右手持劍,左手持法鈴) 仙姑成仙事蹟目前尚無傳略,由法咒窺知與李仙姑同為救治婦女,亦為女五營元帥之一。

18. 鎖大將

19. 食鬼大將(騎麒麟)

20.柳大將

21. 張聖者
佛教化的道教閭山派所祭祀的神祇,亦有人將祂歸類於道教正一派。法主公信仰,流行於福建福州、泉州、漳州,廣東潮州、梅州等地。馬來西亞泉州永春裔華人也奉爲鄉土神,其移民聚會所永春會館也作祭祀場所。張慈觀,名自觀,一名祥,字其清,一字克勤,道號慈觀,幼名沙,人稱張真人。福建永泰縣道士(一說為閩清,1024年-1069年),相傳在世有神通,能除妖伏魔。清高宗乾隆年間所著的《德化縣誌》載:「煉性於蕉溪山石鼓岩,見石牛山夜火晶熒,知有魈魅,因往其處。魅方於人家迎婦,輿徒甚盛。觀出掌,令人從指縫窺之,魅悉現形」。據考証真人為北宋時人,北宋間的《春渚紀聞》、《泊宅編》均有張真人的故事記載,在南宋時得到封號,而非生於南宋時代。
張真人曾經在結義弟兄輔助之下,躍入九龍潭石牛洞的潭水之內,以劍刺殺為患福建永春已久的蛇精,故許多廟宇的法主公塑像,是一手持劍,一手握蛇。張真人神通頗為出名,也因為去除蛇妖的功績,被視為降妖伏魔的大神,羽化後被當地人奉為當地神明,因為張真人以神通、法術著稱,因此被尊為「法主公」。據說,宋朝封贈為「嘉惠大化真人」;明武宗亦曾敕賜張慈觀為「張聖法主真君」,是為法主公。

22.馬龍官

23.必大將

24.溫元帥
溫元帥溫瓊,是「岳、趙、康、溫」四大元帥之一,根據明代學者宋濂【溫忠靖公廟碑】和【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描述,溫元帥是泰山神,是東嶽大帝的部將。張氏夢見一個金甲神手持巨斧,手托一顆夜明珠,說:「我乃是 六甲 之神,玉帝之將,欲寄母胎,托質為人,母還肯麼?」張氏答應了,於是懷孕十二個月,在漢順帝漢安元年 五月五日 中午生產。溫瓊自幼聰惠,步天星、通儒、經傳子史天文等無一不通,但科第與名經射策屢次不中。抑鬱間,忽見蒼龍角珠於前,捨而含之,流於腹,於是溫瓊瞬間變幻,面青、髮赤,藍身猱猛 ……… 。東人下溫獄大帝聽說祂很勇猛,召為知嶽之神,玉帝又封他為亢金大神,並賜玉環一隻,瓊花一朵,金牌一面 …… 並於宋代被封為翊昭武將軍正佑侯、正福顯應威烈忠靖王。

25.吞精大將

26.拿大将(携逮补牌)


27.殷元帥
殷元帥,全名殷郊,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所記載,殷郊是紂王的兒子,他的母親是姜氏。有一天,姜氏在宮中遊玩,看見地上有巨人的腳印,就用腳踩它,後來就懷孕了。生產時,未生下嬰孩,卻產下肉球一枚,便叫宮女把它丟棄在野外,剛好被白鹿洞申真人所得,申真人知道祂是神仙轉世,就用劍劃開,得到了一個嬰兒。因為被丟棄在野外的緣故,因此就取名殷郊,後來因為伐紂有功,被玉皇大帝封為地司九天遊交仗至德太歲殺伐威權殷元帥。
道教護法神四大元帥乃是殷元帥、趙元帥、溫元帥、馬元帥,亦屬三十六天將。

28. 紀水真人

29. 唐舍人

30. 岳元帥
岳元帥就是岳飛,又稱岳府王帥、岳文元帥、精忠元帥、岳府王爺、岳武穆王、元帥爺及岳王等。岳元帥字鵬舉,南宋河南湯陰人,相傳出生時有一隻大鵬鳥在屋頂上飛鳴。岳飛生下來還沒滿月,就遇到黃河決堤,母親抱他坐在水甕裡,被洪水沖到對岸,才倖免於難。年少時勤奮好學,練就一身好武藝,因此投軍對抗遼人,後來因為父親去世,才退伍還鄉守孝。金人入侵中原時,岳飛再次投軍,開始抗擊金軍,過著保家衛國的戎馬生涯。傳說岳飛臨行前,母親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岳飛從軍後,因為戰功連連,升秉義郎,並隨副元帥宗澤多次打敗金軍,後來官至太尉,授太保,成為黃河南北諸路招討使。紹興十年,大金兵在河南開封西南朱仙鎮,準備渡河攻進,秦檜向金軍乞和,而以十二道金牌將岳飛從前線召回,並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毒死在臨安風波亭,其子岳雲,及部將張憲也同時被害。後來在孝宗時追復少保、武勝定國軍節使、武昌開國公,建廟於湖北武品,號忠烈;厚隆六年,諡武穆;嘉定四年,又追封為鄂王;理宗追諡忠武,明朝詔封靖魔大帝,從祀於歷代帝王廟。

31. 鄧元帥(人面鳥嘴)
鄧元帥,雷部諸神之一,亦有「律令大神」之稱。《道法會元》卷五六載:「雷部有飆火大神,姓鄧,名伯溫。昔從黃帝戰敗蚩尤,封河南將軍。大神見黃帝登天,遂棄位入武當山修行百載,能隨氣升降。」又說他見世人不行忠孝、殺害侵欺、以強淩弱,於是發大願,欲為神雷,代天誅伐此惡逆,「念念不絕,怒氣衝天,忽一日變鳳觜銀牙,朱發蘭身,左手持雷鑽,右手執雷槌,身長百丈,兩腋生翅,展開則數百里皆暗,兩目放火光二道,照耀百里,手足皆龍爪,飛遊太虛,吞噬精怪,斬伐妖龍」,並得天帝「封為律令大神,隸屬神雷」。同書五七卷也記述了他的生平,事蹟大致相同,又說他能變形如鬼,狀若蝙蝠,「五月五日午時升入南宮火令之宅,威力最大,劫壞之時以兩翼鼓動四溟之水,翻浸昆侖之丘,崩倒山河大地」,所以,「凡行法之士宜於五月五日祭之,能驅大祟,搖動山嶽,應瘟疫鬼魅蠱毒山魈,聞此神名,悉皆恐懼」。《道法會元》還載:「此神喜飲牲血,當圖其形,供養禱之,隨意靈驗,莫可測度。無鵝血以羊血代之。又有飆火神符,能斷鬼祟,治救百病,祛剪瘟疫,懸於廳堂門戶,鎮宅消災,辟除百惡。」由於其威猛的形象,道教符籙上常畫有他的圖像,用來震駭鬼神。
雷部五元帥,指的是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主掌的雷部中五名元帥 。 雷部中元帥很多 , 一說雷部有鼓三十六面 , 各鼓均有一名元帥操持,故有元帥三十六名;一說雷部有催雲助雨護法天君二十四名,故有元帥 二十四名。雷部五元帥就是常見於道教經籍之中、民間流傳最廣、在一些道觀中設像供奉的雷部五名元帥,即:鄧、畢、劉、辛、龐等五名元帥 。雷部諸中,以鄧元帥為首 。

32. 紅化官

33. 江仙官

34. 李仙姑
李仙姑(右手持劍,左手捧葫蘆)
據傳曾受慈濟真君(保生大帝)傳秘咒,得以神咒專治瘧疾和難產婦女,目前尚無史傳詳細介紹,為女五營元帥之一。

35. 鄞仙姑
鄞仙姑(騎鶴)
民間盛傳其為九天玄女之徒,因此在由九天玄女所主導之女五營系統中,也可見到鄞,何,李,紀四位女元帥,分別擔任東,西,南,北四營元帥。
在福建泉州市,有一座真濟亭(仙姑亭)乃奉祀鄞仙姑之廟宇,位於泉州市區花巷中段,壕溝墘以東,架在子城的外壕上。
相傳,仙姑俗名阿乙,平時沉默寡言,農活家務之餘,上山採藥為人治病,成為遠近馳名的醫生,而且擅長婦科,於泉州一帶拯救無數婦幼生命。相傳,宋太后患乳疽,四方求醫無助,後經仙姑治癒頑疾,皇帝大喜,敕封(太乙仙姑)。
<南安縣志>中記載,『勤仙姑,三十二都後井(今南安市豐州鎮轄)勤氏女,幼有神術,年十餘歲,坐機織布,伏睡機上,脫魂到郡城真濟鋪,漂紗於河溝,鄉人入城者見而異之,歸告其父母,父到地呼其名、拍其肩,仙姑在機坐化,郡人神之,塑其像,祀於真濟宮』。
相傳,仙姑父「平山」,生有四男一女,仙姑俗名「阿乙」,農活家務之餘,上山採藥,為人治病,擅長婦幼科,在泉郡一帶行醫,拯救了無數婦幼生命,成為遠近聞名的民間醫生。又傳,宋太后患「乳疽」,四方求醫無效,後經 仙姑治療,頑疾痊癒,皇帝大喜,敇封為『太乙仙姑』。
傳說 仙姑為『九天玄女娘娘聖駕』之女徒弟。亦為『九天玄女娘娘聖駕』所主導的五營元帥,三十六官將之一。

36.趙元帥
農曆三月十五日,武財神玄壇趙元帥的聖誕千秋。
武財神的由來和職能:財神有文財神和武財神之區分。當今道教宮觀中的財神神像,多為黑面濃須,騎黑虎,一手執銀鞭,一手持元寶,全副戎裝。該財神像當為武財神,即趙公元帥像。趙公元帥,即趙公明、趙玄壇。

苗栗海口聖玄宮 三十六官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