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神龍既五方神龍,由三十二天之一的龍變梵度天余氣化生,下鎮武當,居五龍頂。
武當群峰,常年雲靄裊裊,泉澗潺潺,在真武大帝的庇佑之下,似乎天然蘊含著水之精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當年唐人姚簡入山祭祀時,親眼見證了武當山水俱靈的神蹟。道經載,姚簡於山中遇到五位儒生,風貌殊異,自謂「五氣龍君」。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龍往往具有興雲降雨的神性。《太上洞淵清雨龍王經》稱:遇天旱、火災,頌經召龍王,即可普降大雨。唐代有祭祀五龍的禮儀,《宋會要輯稿》第十一冊禮四載:“國朝緣唐祭五龍之制,春秋常行其祭”。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十月詔天下五龍皆封王爵。青龍神封廣仁王、赤龍神封嘉澤王、黃龍神封孚應王、白龍神封義濟王、黑龍神封靈澤王。武當山五龍的顯赫,與唐朝貞觀年間均州太守姚簡的禱雨活動有關。《玄天上帝啟聖錄》卷一載:姚簡“奉命躬詣武當紫霄宮齋醮致禱,建壇之夕,有五儒士豐貌殊異,敬來謁簡,延坐久之,從寫語簡曰:‘予五君非凡之儒,乃五氣龍君也,准玄帝敕命守護此山,非一日矣。為子正直寡欲,祈禱精嚴,故來相訪’。少頃,雲氣迷目,甘霖沛然,遂失五君所在矣”。朝廷聞知此情,降旨就武當山建五龍祠,以表聖跡。元代劉道明的《武當福地總真集》稱其為“天一之化,龍變梵度天餘氣,下鎮武當。掖玄帝上升,訪姚太守降雨于唐,授陳希夷睡法于宋。雨陽祈叩,其感應不可枚舉。武當五龍頂即其寓處”。武當五龍頂有一個靈應岩,岩後有上龍池,古人記載說這個龍池便是“五炁龍君”的寓所。武當山以龍命名的地名和建築物還有:五龍澗、五龍峰(五龍頂)、伏龍峰、五龍岩、龍池、白龍潭、白龍岩、黑龍潭、黑龍岩、五龍閣、五龍井、五龍行宮等。
龍君奉真武大帝之命,守護武當山,因見姚簡正直寡欲、祭祀虔誠,故奏請帝命,特來顯靈降雨。語畢,雷電甘霖頃刻遍布天下,五儒生卻不見踪影。五氣龍君是何方神聖?《武當福地總真集》載,真武大帝於武當修行圓滿時,由五條神龍「掖之飛升」,拜見玉帝。之後,五龍便追隨真武留在武當,作為真武的信使,守護著大山與人間。自姚簡之後,武當便流傳著龍的神話。為表真武與龍君降雨的聖德,太宗降旨,在姚簡祈雨之地興建五龍祠。從此,武當山擁有第一座皇家祠廟。不斷有人登上武當求雨,「歷代祈禱,應如響答」;五龍祠亦成為歷代帝王求雨的福地,不斷被擴建加封。
唐朝貞觀年間助太守姚簡降雨,朝廷降旨在武當山建五龍祠。
唐玄宗時,詔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西元1108)詔告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王為靈澤王!
中國有中華上古十大神龍的說法,但並沒有明確提及“五大神龍”。不過如果按照通常在神話傳說中的影響力等因素大致選取五種龍的話,可以是祖龍(作為所有龍類的始祖,盤古開天之後的第一條神龍)、燭龍(鐘山之神,有諸多強大能力,如睜眼為白晝,閉眼為夜晚等)、應龍(有翼的龍,曾斬蚩尤、誇父,助禹治水等)、黃龍(地位崇高,被認為是黃帝和大禹的化身等)、青龍(四象之一,代表太昊與東方七宿,從先秦時代起就有特殊意義且漢代後象征含義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