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龍赤土崎媽靈宮(非玄帝廟)
媽靈宮乃忠烈之廟祠,奉敬主神為大眾媽娘娘【王寶英】,相傳約於清乾隆年間率兵圍剿叛亂,遭伏受挫壯烈成仁。當地後人因受大眾媽之英靈感應經集資三次重建,使成今之廟貌。雖地處偏遠但廟座得臥犬靈穴,朝山仰海、風景宜人、靈威顥赫乃媽靈宮也。
據說赤土崎媽靈宮這一帶,從乾隆年間開始,一直到大正時代,近200年間,都只是白骨散落,直到1930年地方居民集資建立小廟,並稱為「大眾廟仔」、「萬善祠」才開始有比較明確的祭祀。1950年代出現「大眾媽廟」之稱,現今廟名「媽靈宮」乃是1960年代末擴建廟體時,由地方士紳因應大眾媽、皇帝娘旨意,共同商討起名。也於此時起,大眾媽神格起了劇烈轉變。據說,大眾媽原是乾隆皇帝的第9位皇妃,名為王寶英,又名金娘,奉皇詔帶兵來台平定明朝遺臣李時堯之亂事;當時於淡水登陸,結識義士劉玄祥為其開路先鋒官,兩人帶領一廳官兵一路由北往南進攻,至大安溪節節敗退,於此地遭叛軍埋伏、全軍覆沒。但後來得此臥犬穴靈氣,屢屢顯化助人,如今已蒙受玉皇大帝冊封,領有玉旨普化濟世。待新廟建成,要將玉旨吊於廟上方,以符神威
早在媽靈宮建廟前,當地居民就認為萬善祠所葬是戰亡遺骸,因此有打仗禦敵的能力;再加上廟前豎有旗桿,居民心中認定這是祭祀「一廳官兵」,因此居民常會不定時挑飯擔前往祭拜。1960年代建廟時的「皇帝娘王寶英」說法出現,使當地居民相信大眾媽具有執掌「皇權」的能力,進而神聖化廟前旗桿的地位。不僅由原來的素白木杆更改為雕有龍鳳的石柱,還加裝五營將軍以及刀劍兵器,象徵兵馬擴張與兵將的「升級」。甚至發展出製作新旗桿,樹於廟前稱作「謝旗桿」的酬神儀式,這種只有科層體系才有的祭祀行為。在全盛時期,媽靈宮前能豎立20幾枝,藉此答謝神明。
1960年代重建廟宇時,廟體也從原先不具門神的三面壁建築,更改為有龍柱翹脊之三川殿樣式,門神安裝以後,象徵著主祀神地位之提升。至於原有的靈骨,為展現正神宮殿的嚴肅,紛紛移往廟後,並新建墓室,甚至於門口用磚塊密封。每年農曆6月底執筶,選擇7月初一開穴門人選、時辰與抽取磚塊的數量。由於正神化,大眾媽廟印鑑也由原本「萬善諸君印」、「大眾媽印」,封刪掉前者,表示不再是萬善祠,只保留「大眾媽印」並以錫盒安置於神龕之前,為當地居民稱作「大眾媽官印」。從此,居民認為廟前旗杆與案前之官印,都成了「皇權」象徵。
由以上變化看出,原本可能只是祭拜戰死枯骨的祭祀,在大眾媽為皇帝娘的說法出現後,為神聖化增添了許多至高的「權力」。當地的犒軍儀式,也由原來的不定時,改為由廟方統一於初一十五中午祭祀;焚燒紙錢從本來僅有更衣、銀紙,更換為大百壽金以及壽金,以此凸顯皇帝娘帶領「皇軍」的神格,與「陰兵」的差異。
地址:苗栗縣後龍鎮南港里赤土崎83號 | 臉書